刘汉枢近照。
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简直无法相信,已有104岁的老人,依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当老先生聊起中国的测绘事业,面颊上依然露出灿烂的笑容。
“刘汉枢经历了旧中国、新中国、改革开放测绘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是中国测绘界的长寿者!”日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俊祥和记者聊起该厅享受副厅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刘汉枢时,快人快语道。
刘汉枢,1910年2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龙川县。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简直无法相信,已有104岁的老人,依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当老先生聊起中国的测绘事业,面颊上依然露出灿烂的笑容。
“前方炮声隆,后方测绘忙”
“我是广东陆军测量学校招考的第十一期学生。”7月23日,记忆力惊人的刘汉枢把我们带入了炮火连天的岁月。
刘汉枢说,广东测绘教育起于清末,自测绘学校成立到抗日战争时结束,共办正科、专科18期,毕业学生有1081人,培训土地测量人员2000多人。当时,同学们均是测绘骨干力量,其中一部分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912年,广东陆军测量局开展了广东省内沿海地区1/2.5万比例尺地形图,并在1916年完成399幅;随后,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测绘工作处于时起时落状态。1928年夏,临近中学毕业的刘汉枢发现学校门口张贴了一张诱人的招考告示:广东陆军测量学校招考年龄在17岁至25岁的中学毕业生,入校后,所有费用均由政府供给,毕业后分配到广东陆军测量局工作。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告了该校,并在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幸运录取。
1930年,刘汉枢在测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陆军测量局任地形科少尉科员,进行第四年度测图。1936年,共完成的新测1/5万比例尺地形图共604幅,连同清末民初完成的1/2.5万地形图缩编为1/5万地形图99幅共计703幅。
老人告诉记者,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广东开展实施的全国性精密的一、二等天文大地控
制网和水准网被迫中止;而计划开展的航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和1/2000比例尺地籍图亦夭折。为安全起见,南京陆军测量总局在迁往湖南长沙、贵州贵阳等地时,也命令广东陆军测量局迁往广西柳州、贵州独山等地。
“前方炮声隆,后方测绘忙。”刘汉枢说,在随后的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前方炮声隆隆、烽火连天,他和后方的测量技术人员则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先后在湖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福建等地测量作业。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解放福州,刘汉枢弃暗投明,积极报名参加兵团司令部测量队,成为解放军一员。不久,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测量队教员,并在上海、杭州以及福建沿海岸参加修测地形图和福鼎、霞浦新测地形图技术指导工作。
“这就是我的测绘人生”。刘汉枢说,他感受最深的是民国时期国内军阀混战、战乱频繁。从广东陆军测量学校到广东陆军测量局后又生不逢时,抗日战争让怀揣梦想、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为生存而挣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使测绘人重焕青春、大放异彩。
刘汉枢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的老照片。
“编纂广东测绘志,我责无旁贷”
1952年,刘汉枢任北京总参谋部测绘局科教处研究员,从事前苏联测量规范的翻译校订出版工作,并同前苏联测绘专家到各省和自治区测绘部门检查指导工作。1958年,根据组织安排,刘汉枢任国家测绘总局测量处工程师,负责华北和中南各省有关测绘技术指导工作,并参加中国“平板仪测图规范”的编辑工作;1961年,他还参加了总参测绘局、农垦部等部门联合在海南岛开展1/1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工作,以供热带地区农垦作物如橡胶树、剑麻等有计划地垦荒种植。“这是全国首次开展大比例尺航测成图。”1974年刘汉枢任广东省测绘局工程师。“还是负责1/1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检查验收工作。”
1985年6月,时任测绘志编撰负责人的袁征敲开了刘汉枢家的大门。原来,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通知编辑《广东省志·测绘志》,袁征立马想到了曾毕业于广东陆军测量学校的刘汉枢。“刘工不仅是广东测绘历史的见证者,而且还是身体硬朗、行动敏捷的老专家。”袁征说。
“编纂广东测绘志我责无旁贷。”刘汉枢说,当年,《广东省志·测绘志》编纂委员会下设编辑室,初有三人为专职编辑,除他外,还从航测队和外业测绘大队各借用一名在职人员负责编辑工作。
1987年,借用航测队的编辑返回原单位;1990年,借用外业测绘大队的编辑也返回原单位;最后,只剩下刘汉枢一人单干。“广东的测绘事业记录着南粤大地的兴衰荣辱,功载千秋。”刘汉枢说,广东测绘历史悠久,从周成王七年“周公作周髀测景至于南海”至今已有数千年。当时他就想,自己从事测绘工作已有70多年,绝不能将广东的测绘历史在他有生之年留下空白点。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为了核查史料中出现的问题,刘汉枢多次独自一人往返于北京、南京、武汉等地,以及广州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省文史馆、广州市政协文史室去查抄、核实、复印资料。1998年,42万字的《广东省志·测绘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会好好活着,因为我还有梦想”
见到刘汉枢的那天,应邀接受采访的老人专门挑选了一件淡蓝色长袖衬衣穿在身上,早早地等候在门口,笑盈盈地迎接记者。眼前的老人,精神、心态包括身体都因一种彻底的超脱,显得祥和而平静。
在刘汉枢简朴的卧室里,记者发现了一张1951年1月15日摄于南京的老照片,老人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只留下了这张唯一的老照片,别在身上的纪念章也是现存的唯一一枚。当老人听说要给他拍几张照片,立马从写字台上拿起梳子,对着镜子,把并不凌乱的银发梳了又梳。
午餐时,记者看到老人细嚼慢咽的动作和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好生羡慕。特别是看到他不用任何人搀扶,竟能徒步上下六层楼梯,而且每天不少于两次来回,更让人惊讶。
刘汉枢老人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有规律:6点30分起床,7点早餐时观看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和香港电视台新闻,8点30分下楼去购物和散步,10点30分返家……19点30分看广东卫视新闻,20点洗漱休息。“这么多年,刘工都未住过医院。”
平时,家在广州的儿女们时常登门看望老人,曾孙子、曾孙女们也时常来家里对老人家问寒问暖,远在加拿大定居的小儿子每周也固定打来“请安”电话,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现在测绘技术太神奇了。”刘汉枢说,他从电视中看到国土资源部利用卫星遥感建起一张图,960万平方公里全部覆盖土地利用监测影像图;还有“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天地连线师生对话,“天罗地网,做梦都想不到”。
在广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阅览室里,60余岁的退休老干部梁老伯羡慕地告诉记者,刘汉枢老人是参加活动最年长且时间最长的“大明星”,今年5月,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广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专门授予刘汉枢一枚“健康快乐期颐寿星”奖牌,以此纪念他参加活动达到20周年。“他可是唯一一个。”梁老伯操着浓重的客家口音说。
此时此景,记者终于明白,正是因为这种豁达执著、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才让刘汉枢一步一步地走过了104个春秋。在握手话别时,刘汉枢说:“我会好好活着,因为我还有梦想。”